不可被濫用的“惡意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總第178期 张继哲 本刊主编發表,[商标]文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年伊始,2022年第一個網絡熱詞就已產生:“惡意返鄉”!河南鄲城縣官員宣稱對新冠疫情中高風險地區“惡意返鄉”人員先隔離、再拘留的視頻,引發了全網熱議。對此,央媒發聲質問:“返鄉何來惡意?權力豈可濫用!”盡管經過各方的批評與糾正后,上述措施并沒有真正實施,“惡意返鄉”事件也逐漸平息,但結合前段時間發生的幾起因“惡意討薪”被處罰事件,不難發現,“惡意”二字被濫用已經成為一種現象,值得思考與警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惡意”二字,字面意思即“不良的居心”,屬于道德上的評價,一般不會對其課以具有強制力的處罰;而法律上對“惡意”的解釋,通常為“謀取不正當的利益”,惡意行為人往往將被強制要求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,對某種行為的法律評價要有十分明確的界定標準,且要遵循嚴格的立法程序;即使需要在法律范疇內做出行為評價,也不會動輒就對行為人課以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。比如,在“惡意訴訟”的相關規則中,絕大多數情況下,惡意訴訟行為人只需要承擔“不予立案”的不利后果,而不會輕易被限制人身自由。再如,知識產權領域對“惡意”搶注等行為的規制也有非常明確的判定標準,處罰方式則采用限制準入與罰款等經濟手段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次“惡意返鄉”事件中,地方部門負責人在缺乏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,過度揣測行為人的善惡,扣上“惡意”的帽子,并予以處罰。以道德之名,剝奪他人合法權益,徹底混淆了道德評價與法律評價,把可能損壞少數人或地方局部利益的行為,錯誤劃定為損害公共利益或整體利益的行為,直接把個人或地方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。這種定罪與處罰的過程,甚至比他們所認為的“惡意”更惡!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惡意”不可被濫用,法治不容被踐踏。“惡意返鄉”“惡意討薪”等事件,再次提醒我們——“法治建設,永遠在路上”!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中國知識產權雜志出品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新聞糾錯:010-52188215,郵箱:chinaip@hurrymedia.co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登錄查看全部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會員留言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有會員才可以留言, 請注冊登陸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詢及評價系統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檢索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鍵詞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線調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据悉,正在修订中的《专利法》四修,拟将恶意侵权专利赔偿额度从原有的最高三倍上限调整到最高五倍,五倍赔偿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赔偿额度,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没有考虑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理,打击侵权,确有必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合理,赔偿过高,国际上并无先例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V一区,二区在线观看